Thursday, February 5, 2009

『視覺潮 · 莫幹山路50號漫遊記』



© 2009 Jeremy GU Design & Academic Studio.


"A map of the world that does not include Utopia is not worth even glancing at, for it leaves out the one country at which Humanity is always landing. And when Humanity lands there, it looks out, and seeing a better country, sets sail. Progress is the realisation of Utopias."

-- Oscar Wilde


莫干山路是个耐人留连的所在。它未必如外滩豫园那样声名绚烂,恐怕也少有人对这条路独垂青眼,认为是必须观光的申城一景。我想也对,这里岂是走马观花的心态能一览无遗的。

漫游一番M50(莫干山路50号),是我许久以来的热望,终夙愿今朝。苏州河畔这条不起眼的小路,连一条公交车都未曾驶过。于是有了步行的乐趣、浪掷的时光,来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还未及园区,旦见路边围墙上各式涂鸦,抹杀了我不少胶片。这条百米来长的围墙,孑然伫立在即将拆迁的工地上,也许就在不久之后,这座涂鸦墙也会随着城市的建设而轰然倒塌。或许,人们会突然意识到它的重要,任其永久伫立,因它不仅是园区的最好领路人,同样亦是城市年轻的象征。



创意文化的盛行,也许可比作“建在地图上的乌托邦”,因王尔德曾断言:“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丝毫不值得一顾的。”似乎大都市都有有意包容这个乌托邦,自纽约SOHO区兴起的Loft,是工业与后现代的碰撞。其貌不扬的旧式厂房,涌动一股艺术气息,宛若给悲壮凭添一抹色彩,令人如痴如醉。伦敦霍克斯顿、北京798,世界各地此番浮世绘,不胜举隅。

厂房形廓、喷漆文字、工业零件绘就而成的符号,成了此地的代名词。大大小小二十栋楼宇,砖面斑驳,湿气氤氲。错落的天际线,泛着别致的光泽。偌大园区,难以奢望浩荡人海,零星散客,唯恐纷扰宁静悠长。因而,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某处阁楼风景独到,凭栏眺远,下界通衢近道一览无遗,友人劝我离开,他有不祥之感。我亦算是艺术馆的常客,习惯了喧嚣中的孤寂,但这里散落着的,不仅是空旷的气息,还有些许静止不动的奇诡,叫人不是滋味。也许,正是这种别致的情怀和魅力纷扬和感染了一片区域。



爱普生影艺坊,此地展出创意新锐评展。我前脚刚步入,友人一把将我拉回,问我门票几何,若是每栋楼宇皆独立售票,那岂非支出无量?这一问题我始料未及,然而这却也是事实。若非服务台前工作人员,以及台面一字排开的宣传卡(看来极似叠叠门票),便真无此顾忌——常见于各大艺术展馆,这番姿态就告诉你:这里是门票付费的地点。于是乎我上前询问门票之事,得到的回答正中下怀:完全免费。其实,Loft原本即是开放的艺术空间。现在想来,柯灵先生所言极是:“艺术使生命增值,黄金贬价。”

看看那些绘画:《形单影只》意态萧索,发人深省;《影子》形象美妙,画意绵绵;看看那些展板:《瓶什么设计》,满腹创意,姿态万千;《虫子》结构复杂,制作精良;看看那些装置:《卷》人各有貌,立体生动;《情绪》想法独特,排列有道。最令我称奇的是一幅国画,看似泼墨山水,实则不然。你能看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吗?



其实,这是常见洗衣盆里的写照,白色的泡沫中露出的衣角,黑白处理盖上印章,倒是颇有国画的气度。感叹真是创意无限,眼光非同一般。园区内的展览此起彼伏,偶尔在工作室里,你也能发现艺术家们创作的身影,友人评道他们难以谋生。或许他们真是兀兀穷年,遍尝艰辛困苦,然而正如同巴黎蒙马特高地的街头艺人,“谁能料定那些露天画展的展品中,有朝一日不会奇迹般在罗浮宫里出现?”(柯灵先生语)

能够乘上老古董的工厂电梯让我不虚此行。前门进入后门出,我感觉轨道煞是光滑,没有我臆想中的隆隆声,速度均匀,因而丝毫没有升降分明的感觉。没有液晶的屏幕,没有数字的按键,没有华丽的地板,徒留斑驳的钢板,实则一个硕大铁箱,也别是一番趣味。

漫步园区,伫足凝望,随处可见风景。我想,并非固定空间内才能呈现艺术,也许它是路边沿线一抹色彩,也许它是墙头隅角一柄雨伞,也许它是灭火器上的一段文字,也许它是窗栏阁下的一块铭牌。你可以触摸,可以把玩,甚至可以再创作。此番亲近之感,为我所爱——当代艺术的互动魅力,从心所欲不逾矩,不似《蒙娜·丽莎》那般,相隔三层玻璃之距,也许还有熙熙攘攘的人头,既定的线路让你束手无措,这种观光的姿态何谈欣赏?




友人问我是否看懂,我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无言以对。理解当代艺术,好似雾里看花,孰料难以真切。我们甚至嗤之以鼻,视为文化糟粕。不可否认,并非任何作品堪称艺术。但我们之所以困于理解,在于放弃了思维的权利。传达功能已然转变,当代艺术岂是传统的美感表达?它多是借诸艺术之形,表现社会之观,反较自我之思。有鉴于此,我们并非要与艺术家们“神合”,千人眼中的千个哈姆雷特,究竟何为唯一并不重要。而是有个人思考和眼光,思索当下,放眼未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若是如此,众生皆有创造艺术的可能,岂非乐事一桩?

艺术家大凡是小人物起家,默默无闻在理想下耕耘。莫干山路的漫游,我看到了许多值得歆羡的人生之境。他们或是偏居陋室,摆弄作品;或是一杯在手,畅谈甚欢。艺术使他们的生命丰盈,也让我们的世界多彩。他们不会寂寞吧?一定不会。我们也不会。

1 comment:

  1. Nice Stuff!

    Commendable Blog indeed!

    Dear Blogger, need your valuable feedback for:

    www.octandigital.com

    Regards,
    Mehta

    ReplyDelete